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海啸及火山喷发等增加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这些事件可能与人类活动引发的危害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其影响。
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中,由FAPESP资助的研究人员估计,超过三千种陆生脊椎动物因地震、飓风、海啸及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而面临灭绝威胁。
研究人员选择了所有种群数量最多不超过一千一百只成年个体和/或分布范围不超过两千五百平方公里(使得繁殖困难且种群恢复不太可能)的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及爬行类物种。如果某种物种的分布范围与历史上发生过上述四种自然灾害中的任何一种地区的重叠,则认为该物种存在灭绝风险。
“我们发现全球共有八千八百一十三种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和爬行类物种具有非常小的种群规模和/或有限的分布范围。根据我们的估计,在过去五十年里,有百分之四十二即三千七百二十二种生活在经历过至少一种上述危险事件的区域,严重威胁了这些动物的未来。”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费尔南多·戈麦斯说道。部分研究工作是在他作为圣保罗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IB-UNESP)博士后研究员期间完成的,并得到了FAPESP的支持。
该论文的二十六位作者中有大部分是动态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BioClima)的成员,该中心是FAPESP资助的研究、创新与传播中心(RIDC)。
自然灾害对岛屿物种和地区威胁的影响
超过三分之二(百分之七十)受自然灾害威胁的物种生活在岛屿上。就世界区域而言,百分之三十四的物种生活在新热带区,这是一个覆盖美洲大部分地区、从墨西哥南部延伸到阿根廷北部的生物地理区域。
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它们主要面临飓风威胁;而在所谓的环太平洋火山带——一个围绕太平洋盆地边缘活跃着火山和构造板块边界的地带,包括安第斯山脉、美国西海岸及加拿大——火山、地震和海啸是最主要的危险源。
圣文森特鹦鹉(Amazona guildingii)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群岛(位于加勒比海的一个岛国)密集山林中的原住民。由于火山活动和飓风的影响,该物种被列入高危名单。
“许多这些物种生活在灾害风险较高的地方,因为它们的森林栖息地已经被伐木者或牧场主破坏。”该论文的最后一作马乌罗·盖莱蒂说道,他是IB-UNESP的全职教授。
例如,基多火箭蛙(Colostethus jacobuspetersi)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安第斯山脉和中安第斯山脉,但现在仅限于厄瓜多尔科托帕希火山周围地区,自1738年以来,该火山已经喷发了五十多次。
保护措施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有二千零一种物种因其至少四分之一的分布范围受到本研究中提到的一种或多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其中百分之十六的高风险物种分布在两种或以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区域。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发现是,百分之三十的物种生活在完全不在保护区内的地点,只有百分之十五的物种拥有特定的保护计划。
研究中列出的物种中,只有两种生活在巴西。卢茨树鬣蜥(Liolaemus lutzae)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爬行动物,生活在里约热内卢州的一个沙质沿海平原(restinga),因2004年的一次被认为是一级海啸的风暴潮而被列入名单。
巴西红腹蟾蜍(Melanophryniscus cambaraensis)生活在圣卡塔琳娜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受到二十年前登陆该地区的二级飓风威胁。
在研究考虑的四种自然灾害中,只有飓风直接与全球变暖有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这些及其他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将会增加。
维萨扬疣猪(Sus cebifrons)分布在菲律宾的几个岛屿上;少数个体生活在北美和欧洲的动物园中。印支-马来地区是百分之三十一受自然灾害高风险影响的物种家园。
“幸存下来的物种可能会更容易抵御未来的类似事件。然而,曾经帮助它们适应环境的因素,如杂食性、高迁移能力和多产子代,可能不足以让它们在自然事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协同作用下生存下来。”现在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的戈麦斯说。
为了减轻对最濒危物种的影响,作者建议建立生态走廊连接孤立的种群,实施人工繁殖,将种群迁移到以前居住的安全区域,并在保护区或异地进行保护,即在圈养条件下生活和繁殖一定数量的个体以保证物种的基因库,以便在野外灭绝时可以重新引入野外。
红颈亚马逊鹦鹉(Amazona arausiaca)是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加特有的物种。由于地震和飓风的影响,该物种面临高风险,并受到海啸威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