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的研究发现,微塑料几乎出现在身体的每个器官中,以及在血液和堵塞动脉的斑块中都可以找到。这些无处不在的污染物是否能够进入人类大脑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
最新研究关注了大脑中称为嗅球的部位,该部位负责处理关于气味的信息。人类有两个嗅球,一个位于每个鼻腔上方。嗅球和鼻腔之间连接着嗅神经。
一些研究人员担心嗅觉途径也可能是微塑料进入大脑的通道,超越嗅球。
该研究的首席作者、巴西圣保罗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副教授Thais Mauad说:“以前的人类和动物研究已经表明空气污染物能够到达大脑,并且已经在嗅球中发现了颗粒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嗅球可能是微塑料到达大脑的第一个通道。”
Mauad及其团队对15名年龄在33至100岁之间去世的人的嗅球组织进行了采样。8名尸体的样本中含有微塑料,这些微塑料是大小从5.5微米到26.4微米不等的塑料微粒。
研究人员共在组织中发现了16根塑料纤维和颗粒。其中最细的塑料微粒比人类红细胞的直径还要细,人类红细胞的直径约为8微米。他们发现的最常见的塑料类型是聚丙烯,其次是聚酰胺、尼龙和聚乙烯醋酸乙烯。
Mauad表示:“丙烯遍布各处,家具、地毯、衣物中都有。”“我们知道,我们暴露于颗粒物最多的地方是室内,因为我们所有的家里都充满了塑料。”
曾研究大脑中微塑料的新墨西哥大学毒理学家Matthew Campen表示,嗅球中存在微塑料“是独特的,但并不令人意外。”
Campen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鼻子是保持颗粒物和灰尘远离肺部的主要防御点。”“因此,在嗅觉系统中发现一些塑料微粒,特别是考虑到它们已在身体的其他部位被发现,完全是可以预料的。”
虽然这项研究中没有提到,但Campen表示,他认为样本中很可能还含有许多纳米塑料,其大小范围从1到1000纳米。一股人类DNA约为2.5纳米厚。(1微米是1,000个纳米的大小。)
嗅球中存在微塑料并不意味着大脑其他部位,比如与认知有关的区域,也存在微塑料。这些微粒是否确实能够通过嗅球到达大脑其他部位目前仍不清楚。
“有证据表明,非常小的空气中颗粒物可以通过嗅球到达大脑,但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否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传递途径,”Campen说。
嗅觉系统是鼻子与大脑之间的通路。该系统通过处理从各种物体中飘出的微小气味分子来检测气味,比如烘焙面包或一束鲜花。这些分子刺激嗅神经,信号在大脑中被处理为气味。其他颗粒物也可以通过相同途径传播。尽管罕见,像大于研究中发现的微塑料大小的阿米巴寄生虫Naegleria fowleri可以通过嗅神经进入脑部。
Mauad表示:“我们认为,如果细菌能够通过这个途径通过,微塑料也可能可以。”
Campen表示,纳米塑料更有可能通过血液进入大脑,血液会从肺部或消化道带走塑料微粒,而不是通过嗅球。然而,对于微粒来说,甚至包括在药物中的微粒,要通过血液进入大脑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大脑周围有一种半渗透膜,称为血脑屏障。关于体内微塑料的研究还很新,人类体内这些微观塑料微粒是否可以穿过血脑屏障仍是一个大问题。
科学家们对用于制造塑料的4000种化学物质以及塑料微粒本身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了解大多限于动物研究。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饮用水暴露于微塑料三周后,老鼠的大脑发生了认知变化。这些微粒也能够穿过血脑屏障。
今年早些时候,一项研究首次将微塑料的存在与动脉斑块中微塑料含量较高的人的较高死亡率联系起来。 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健康研究科学家Mary Johnson博士表示:“我们知道,细胞暴露于实验室中的微塑料时会发生炎症反应。”
Johnson指出,已经将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与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痴呆症相关联。